⦿諸行無常
香蕉樹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樹皮表層一剝開就見另一層皮,再剝開又是一層皮。一直剝到樹心,就發現空無一物,樹不過是樹皮。輪迴中沒有不是幻相的事物,因此,一切都無常。然而,我們仍然看到事物,並相信它們是「我」與「我的」。
⦿佛法的套索,願者才能「上鉤」
佛陀的教法像套索,但不是那種用來捕捉動物的套索。佛法的套索沒有繩結,靠我們自己捉住不放。佛法也像陷阱,但不是那種靠強制力運作的普通陷阱。它是開放的,給想要離苦及苦因的人自行進入。但如果你想繼續受苦或追求其他事情,這個陷阱就永遠困不住你。
⦿成為眾生的良藥
我們要想:「我希望自己能夠幫助他人,成為別人的良藥」,為了實現心願,我們開始付諸實踐去幫助他人。這兩個面向,我們稱之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們一步一步地來承擔這些誓言,就是為了實現幫助他人的承諾。
⦿利益他人
根據他人的意願,說出他們期望聽到的話,前提是這些話不會傷害他們。這意味著說話要和善,不粗暴,但如果必須使用嚴厲的話語才能讓他們得到利益,並且確信這樣做是有幫助的,那麼我們就必須話語嚴厲。
⦿轉化我執成為覺悟的種子
在無數劫中,我們以各種方式成為虛幻自我的奴隸,而現在,我們必須發起一場革命來推翻這種信念。消除它的方法是通過理解,深入徹底了解萬物的本質。我們不需要憎恨自我,而是要利用它,讓它成為覺悟的種子,使我們成為佛陀的孩子。這才是真正的革命。
【推薦序】
照亮你的修行路
文/詠給.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
謹為金剛總持 第十二世廣定大司徒巴尊者所著《成佛之路好風景》恭書推薦序
尊貴的第十二世慈怙 廣定大司徒巴是我最重要上師之一,也是我唯一仍在世的根本上師。能為他所著的《成佛之路好風景》撰寫序文,我深感榮幸。大司徒仁波切作為藏傳佛教噶瑪噶舉傳承的重要持有者,在我的修行道路上與個人成長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不僅為我傳授許多核心教法,還親自指導我禪修與佛法哲理的學習。在當今這個精神需求極為迫切的時代,大司徒仁波切守護並持續傳授我們傳承中純正無偽的教法。我對大司徒仁波切懷有深深的敬仰、信任、虔誠與感恩之心。
第十二世慈怙 廣定大司徒巴是彌勒佛的化現,彌勒乃是未來佛,慈悲的象徵。 同時,仁波切也是偉大譯師馬爾巴的化現。馬爾巴在將佛法傳入西藏的歷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並通過其法嗣密勒日巴,使佛法得以廣弘流布。在後世的轉世中,第八世廣定大司徒巴—丘吉炯涅(Situ Panchen Chökyi Jungné, 1700-1774)與第一世詠給明就多傑(1628-1708)曾於同一時代住世,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在噶瑪噶舉傳承的法緣與聯繫。丘吉炯涅對噶瑪噶舉傳承的發展影響深遠,其中包括將第一世明就多傑的伏藏法融入噶瑪噶舉教法之中。因此,大司徒仁波切、我本人及源於藏地的德噶傳承之間,有著極為深厚的法緣與教義上的聯繫。
在藏傳佛教中,傳承的意義無可估量。通過傳承,佛法得以純正無誤地延續,並保持它的活力與實效,惠及後世修行者。本書所收錄的珍貴教法,整理自1981年大司徒仁波切於歐洲弘法期間在都柏林的講座。這些超越時代的法教及其傳承,確保噶瑪噶舉傳承和它禪修法門的完整性。
大司徒仁波切承繼古老智慧,結合自身的修行體證,闡明佛法如何幫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開展覺知、慈悲與智慧。本書引導讀者掌握佛法的核心要義,不僅提供了清晰的理論基礎,亦詳述了培育自性覺悟種子的實修方法。噶舉傳承素有「實修傳承」之稱,它的特色在於強調親身體驗,而非僅止於理論上的理解。因此,這些教法啟發我們通過禪修與直接體驗來探究心的本質。在這本書中,大司徒仁波切邀請我們步入解脫之道,以既深奧又平易近人的方式修學佛法。無論是經驗豐富的修行者,還是剛開始接觸佛法的讀者,都能在書中智慧的指引下找到啟發,照亮自己的修行之路。
在書中,尊貴的大司徒仁波切提醒我們,修行之道並非外在的,也不是一條線性發展的歷程,而是一場向內探尋的旅程—透過修行,我們得以發現一直與我們同在的光明佛性。我鼓勵讀者以開放的心和求知的精神來閱讀本書,讓書裡的教言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你自心的優美。請記住:一旦播下覺醒的種子,唯有透過不懈的精進與修持,以及勇敢與耐心的承擔,它才能茁壯成長。
願本書成為廣大眾生的啟發與指引,助無數行者步入智慧與慈悲
之道。願它能在一切有緣者的心中播下覺悟的種子。
深懷崇敬與感恩!
【作者簡介】
◎上師金剛持 大司徒巴尊者
第十二世廣定大司徒仁波切,名為貝瑪東佑寧傑(Pema Donyo Nyinje),於 1954 年出生於西藏東部德爾格的「劉」氏家族,18 個月大時,就被當時16 歲的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正式認證為大司徒的第十二世轉世者。大司徒仁波切的傳承歷史跨越600多年,是西藏東部宗教和學術發展的重要歷史。在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的指導下,仁波切開始接受正式的法教訓練,並領受噶瑪噶舉的灌頂和口傳。
1975年,時年22歲的仁波切承擔起傳承的歷史重任,在喜馬偕爾邦拜傑納特附近,創立了八蚌智慧林佛學院。 1981年他首次訪問西方之後,一直巡迴各國講學,弘揚佛法,促進世界和平。
仁波切已認證了300多位轉世仁波切,並為數千名僧尼舉行剃度儀式。他同時也主持了第十七世噶瑪巴的認證和坐床典禮。仁波切繼承了大司徒的實修傳承,訓練並將傳承繼與給下一代佛教成就者和修行者。
仁波切是著名的佛教導師、學者、詩人、書法家、藝術家,同時也是多部佛學理論及藝術作品的作者。
◉相關著作:《轉心向內,認出本覺》、《見心即見佛》,眾生文化出版;《恆河大手印》(「有情分享書」結緣出版)
【譯者簡介】
◎陳旨均
從事文字相關工作多年,現任香港報刊編輯。自2012年向明就仁波切學習禪修,2016年皈依,近十年在亞洲德噶擔任課程組義工,協助課程規劃並參與教學口譯及文字翻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