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結集蘇曼噶旺仁波切歷次開示而成,沒有鮮明的結構,不探求深奧的佛學名相,也不是嚴謹的修行次第,而是將佛陀的教法,用最平實的言語,如春風化雨般融入一則又一則的短篇,就像一位和煦的長者,在你耳邊細細道來的諄諄教誨。書中提醒我們打破輪迴的高牆,認識修行的重要;觀照自心,發掘本具佛性;懷抱慈悲,善待世界的不完美;活在當下,每時每刻都活在正念中;放下執念,把失敗當成墊腳石;將佛法成為我們的活法,轉化生命;同時更要敬畏因果,審慎行事。
我們生生世世都在輪迴中流轉,無法逃離這個痛苦之界。在我們學會控制貪愛、嗔怒、愚痴這類的煩惱之前,都將持續不斷地陷入輪迴之中而毫無終盡。仁波切在本書裡,給予我們眾多如何安然穿越生命挑戰的提示。他於這些短篇的建言中,多次強調以悲心、安忍與樂觀來面對人生的重要性。藉由將這些原則融入日常生活之內,我們將能培養更為悲憫、寬容且充滿希望的觀點。而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增長個人的幸福,也能為更廣大的社群帶來正向的影響。
仁波切針對從佛法修持的重要性到應對日常生活的挑戰等範圍廣大的各類問題給予回應。也提供關於情感幸福、人類價值觀和實修指引的洞見,以期為來自各行各業的讀者創造更快樂、更有意義的生活。
直貢澈贊法王赤列.倫珠推薦序
◎把痛苦當作養分,開出最美的花
如噶當派祖師所教導的,我們可以將痛苦取為道用,使生命更有意義。當我們經歷痛苦與困境時,可以觀想自己的痛苦就代表一切眾生的痛苦,並發願藉由自己經歷這個痛苦,其他眾生將永遠不再遭受相同的痛苦。
◎轉心四思惟
這個具足八暇十滿的珍貴人身之基,從因果的觀點及譬喻的說明,是極具意義且甚難獲得的。死亡之必然,死期之不定,當你臨終之際,唯有佛法能夠護佑。
◎快樂只是禪修的「小小副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糾結在不健康的念頭中,以致心緒不寧,由於內在的平和比外在條件更為重要、更有力量,所以要藉由練習禪修來培養內心的寧靜。
◎心懷溫暖,關愛他人
眾生皆有成就佛果的本具潛藏力,但人們很容易受到舊有習氣和生活情境與周遭環境的影響。所以應當盡可能心存慈善,關愛他人,以此修持悲心將有助於我們了悟這份無上的潛藏力。
◎知足是解脫的起點
我們應當培養知足之心,這是邁向解脫的起點,因為知足能帶來真誠的滿意與真實的快樂。
◎活在當下
正如許多瑜伽士所言,現在的人生是過去所作所為的結果,而此時此刻的行為將形塑我們的未來。因此,若想評估過去,只需檢視眼前的處境;真心關切未來,就該專注於現在的行為。
◎把絆腳石變成墊腳石
人生艱難,充滿著各種挑戰。然而,若我們能敞開心胸,成功與失敗兩者,皆能賦予我們寶貴的一課,促使我們讓自己的生命更具意義。
【作者簡介】
尊貴的 第十二世蘇曼噶旺仁波切
仁波切出生於1965年6月30日,為錫金皇室的王子,叔叔是當時錫金的在位國王。仁波切在娘胎時就由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認證為第十二世噶旺祖古,是蘇曼耳傳派的最高傳承持有者。
噶旺祖古的不間斷法脈,始於14世紀的大成就者創馬瑟(Trang Mase),他是第一世噶旺祖古,也是蘇曼噶舉教派和蘇曼寺的創始人。第五世法王噶瑪巴德新謝巴,認證他為印度大成就者帝洛巴的遍知化身。
帝洛巴在西方烏迪亞納親見金剛瑜伽母並領受教法後,授記誓願這些教法在經由單傳十三位傳人後,他將回來廣傳給眾人。後來在帝洛巴化身為第一世噶旺祖古時,這些教法開始廣傳,形成了「蘇曼耳傳派」的核心,又稱為「空行母耳傳派」。
1976年,仁波切11歲生日後不久,在第十六世噶瑪巴座前陞座,正式成為第十二世蘇曼噶旺。
陞座之後,仁波切從根本上師第十六世噶瑪巴處領受了許多個人灌頂、法本口傳以及口訣教誡。法王圓寂後,仁波切於1981年至1991年在那爛陀佛學院學習,有許多卓越的師長,包括上一世卡盧仁波切、上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上一世祖古烏金仁波切、上一世堪欽貝瑪貝澤仁波切、夏瑪仁波切、大司徒仁波切和嘉察仁波切。此外,他也曾從學於堪千創古仁波切、堪千竹清嘉措仁波切、堪千確達滇培、堪布確登以及堪布丹增彭措等著名的善知識。
1987年,噶旺仁波切還是大學生,就開始了在那爛陀佛學院的教學生涯。從那時起,他在歐洲、美國以及亞洲等世界各地的佛法中心廣弘教法。如今,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台灣和香港都可看到蘇曼中心。
【譯者簡介】
翻譯:王莨喻
曾任科技業高階主管,2012年初次擔任瑜伽研習營口譯,因緣際會而成為專職翻譯人員,目前以翻譯佛學、心靈教育、綠色保育相關為主。現任蘇曼噶旺仁波切佛學課程翻譯,亦為普賢法譯小組翻譯志工。